今年新品游戏本的一大趋势,就是升级换代了DDR5内存。

新内存虽然性能提升,但成本也增加了不少,而且现在很少有零售的笔记本DDR5内存条,所以如果你想要大容量32GB内存,那目前更推荐买预装的高配版。


今天我们的主角是雷神 ZERO 2022款,它的高配版就预装了2×16GB DDR5 4800MHz内存,并且CPU和GPU都进行了升级,曾经的高素质屏幕+炫酷外观也得以保留。

这台电脑的实测表现如何?

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:

雷神 ZERO 2022

左滑看接口

机身左侧

机身右侧

机身后部


它的配置如下:

i7-12700H 处理器

RTX3070Ti 8GB 独立显卡(150W)

32GB 4800MHz 内存

512GB 固态硬盘

16英寸 2560×1600分辨率 100%sRGB色域 165Hz刷新率 IPS屏

电池容量 64.3Wh

厚 23.2~28.2mm

机身重 2.56kg

适配器重 1160g

首发售价11499元

它的优缺点如下:

优点!

1,屏幕素质很好,16:10比例屏占比较高

2,满载性能释放比较激进

3,预装32GB大容量DDR5内存


缺点!

1,狂暴模式下,风扇噪音较大

2,键盘表面温度较高

3,适配器体积大,便携性一般

【升级建议】

这台笔记本电脑拆机不难,卸下底面螺丝即可揭开后盖。

2×16GB DDR5 4800MHz内存已经能满足大部分用途的需求,自行更换升级成本较高。

测试机的固态硬盘容量为512GB,型号为建兴CA6 ,支持PCIe4.0×4和NVMe,机身还有一个支持PCIe4.0×4的额外M.2槽位,如有需要可自行加装固态硬盘。

【购买建议】

1,对性能释放要求较高

2,对屏幕素质有一定要求

3,打游戏习惯戴耳机

雷神 ZERO最大的特点是外观设计,橙色机身+跑车装饰线条,在行业里只雷神才有,炫酷的风格坚持到现在已经是自成一派了。

屏幕方面,和去年一样,依旧是那块16:10比例的2.5K高刷屏,实测色域容积107.6%sRGB,色域覆盖为99.4%sRGB,平均ΔE 1.33,最大ΔE 2.19,再加上实测最高546.1nits的亮度,综合素质处于行业第一梯队。

接口方面,机器左侧有一个USB3.2 Gen2 Type-A、3.5mm音频接口;

机身右侧有两个USB3.2 Gen1 Type-A接口;

机器后方依次为电源接口、RJ45网口、HDMI2.1、雷电4(支持DP1.4视频输出,不支持PD充电),以及miniDP1.4接口。

续航方面,这台电脑的PCmark10续航测试成绩为5小时5分钟

噪音方面,它的满载人位分贝值为59.8dB。(环境33.6dB)

【注意】:我们更新了噪音测试方式,换新了设备,测试位置更新为15cm远+30cm高。


雷神 ZERO 2022款目前有两个配色可选,分别是搭载i7/3060/16G/512G的银翼灰首发8799元,以及今天这款i7+3070Ti的高配魅影橙。

所以如果买一台屏幕素质不错,跑车外观设计的游戏本,那么这台电脑可以考虑一下。

但如果你对于便携性的要求比较高,那么这台电脑并不适合你。

【猪王的良心结语】

上图是雷神 ZERO 2022的拆机实拍图,五热管双风扇的组合,和上一代相比区别不大

室温25℃

反射率1.0

BIOS版本:TP121T06

在满载状态下,开启狂暴模式,CPU温度最高97℃,稳定在93℃左右,功耗55W,P核频率2.7GHz、E核频率2.2GHz左右。

显卡功耗125W,温度86.4℃,频率1365MHz。

单烤StressFPU,CPU温度维持在83℃,功耗65W,P核3.0GHz,E核2.6GHz。

单烤Furmark,显卡温度维持在85.8℃,功耗150W,频率1530MHz。

表面温度如上图所示,键盘键帽最高47.2℃出现在中间靠右处,WASD键附近约为35.7℃,方向键38.6℃。左腕托温度为29.3℃。

总的来说,雷神 ZERO 2022款的散热与上一代变化不大,依旧是表面温度较高+噪音偏大,但双烤功耗有进步,显卡也能维持在高功耗下运行,建议在单独运行CPU时给予更高的功耗。



2022年的第一批游戏本已经发布得差不多了, 可以看到虽然2K分辨率已经有不少厂商在用,只有个别型号在RTX3070Ti上用FHD分辨率了,但16:10比例却迟迟无法普及。


在我看来,虽然会有一些老游戏不适配16:10,看电影时也会有更宽的黑边,但瑕不掩瑜,16:10比例的屏幕能让电脑的“屏占比”更高,整机的B面看上去会更舒适,没有了“双下巴”,对于颜值提升的幅度很大,这是我的亲身体会!

雷神 ZERO系列坚持用16:10高亮度的电竞屏,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,希望雷神能坚持用这款屏幕,把这项配置作为自身产品的杀手锏之一。

THE END